未来很长一段时期,煤炭在能源供应体系中依然不可或缺、地位重要。让煤炭更好地发挥作用、补足短板,关键在于持续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,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,对标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任务,立足国情、控制总量、兜住底线,有序减量替代,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。
近年来,我国煤炭产量走出了一条先降后升的V形曲线:先是从2013年的39.7亿吨逐步降至2016年的34.1亿吨,降幅超过10%,此后又一路回升,到2021年达到41.3亿吨,增幅超过20%。
推进生态文明建设、做好“双碳”工作,作为传统高碳能源的煤炭是重点领域之一,需要我们持续降低其消费总量及碳排放强度。在这一点上,煤炭的第一大用户电力行业走在了前面。近年来,我国新能源发展如火如荼,风电、光伏发电装机量直线上升。相比之下,煤电装机比重则从2012年的65.7%逐步降低至2021年的46.7%。钢铁、水泥、城市供暖等用煤大户也积极推进节能改造、煤改气、煤改电等各项工作。
有人会有疑问,既然各行各业都在控制煤炭消费、推进减量替代,为何我国煤炭产量不降反升?
一方面要看到,减量替代是一个长期过程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
这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有关。长期以来,煤炭一直是我国能源供给的“主力军”。在电力行业,即便这十几年风电、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增长较快,煤电依然以不到五成的装机占比,贡献了约六成的发电量。
这也与我国能源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紧密相关。近年来,我国经济稳中有进,工业化、城镇化快速发展,能源消费保持刚性增长。一段时期内,综合能耗体量很难大幅下降。这样一来,虽然煤电装机比重有所下降,其绝对数仍然保持增长——从2012年的约7.6亿千瓦增长到2021年的11.1亿千瓦,增幅超过46%。煤炭消费的“大头”持续增长,总量就很难下降。
另一方面也要看到,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特点是“富煤贫油少气”,石油、天然气资源有限,对外依存度相对较高。要端牢能源饭碗、保障能源安全,我们依然离不开煤炭,依然要在“控制总量”的同时“兜住底线”,保持一定规模的煤炭生产和消费。推进能源革命,也必须坚持先立后破、通盘谋划,让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。
总体看,未来很长一段时期,煤炭在能源供应体系中依然不可或缺、地位重要。让煤炭更好地发挥作用、补足短板,关键在于持续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,特别是在煤炭清洁低碳发展、多元化利用等方面下足功夫。
令人欣喜的是,党的十八大以来,有关部门和企业一直在推进相关工作。比如,目前我国火电机组的超低排放技术已经领先世界,一些先进火电机组的污染物排放水平甚至优于燃气机组。又如,煤制油、煤制气、煤制烯烃等领域也经过深耕细作取得了长足进步,规模快速增长。我们期待,在实现“双碳”目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面前,煤炭业能够适应形势、拥抱变化,为保障能源供给、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。
文章来源:人民日报